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中如何加强引导,激发情趣,对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作文批改,应掌握几个基本原则。
一. 及时性
学生做完作文后,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十分关注。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求知心理,要设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批改完毕,迅速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能及时总结。如果拖延时间太长,学生淡忘了写作的印象,教师批改、评讲的效果就比较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 思想性
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漪老师认为:“言为心声,通过习作能窥见学生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在带领学生推敲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在作文批改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积极引导,评语要恳切、耐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特别注意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我尽力用作文这把锄为学生心田上美好的幼苗松土培土,用这把锄去清楚学生心灵上的杂草。”
三. 侧重性
作文批改,不能巨细无遗,面面俱到。要紧扣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重点突出,有计划、螺旋式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每篇作文从内容、语言、结构、书写全面要求,毕其功于一篇是不可能的。“重点突出,学生可获得实实在在的启迪”,于漪老师的体会是深刻的。
在批改过程中,要重批少改,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尽量保留原文原意。如果修改过多,只能使学生丧失自信,抑制创造潜力,学生对老师的修改甚至产生误解和反感。张至公先生认为:“可此可彼的,宁可不改。”
四. 激励性
青少年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作文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在作文批改中,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在小学时代有两册三十二篇作文,其间老师的评语对茅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