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曹桥中学 胡芳华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创设一个个学生能够有情感共鸣的背景或者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堂资源,但又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设想,那么教师怎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孔乙己》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
小说这种文体与别的体裁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离他们已经很远的社会,我深知课堂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没有达到小说赏析的基本目的,哪怕这堂课再严谨、再热烈,但永远称不上精彩。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是如何挣扎在自尊与生存、高贵与堕落、敏感与麻木之间的。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以及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 时就把整堂课的重点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难点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