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

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

           

 

案例背景:

初识李镇西老师,是读他的《从批判走向建设》。抱着务实、追“新”的心理,更多地关注了李老师在文章中讲述的具体的教学实例,比如:唱完一段歌词,分析一下其复句的结构;创办班级日报等。希冀从中得到启发,指导教学实践。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上,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张晓风的散文《春之怀古》,回来之后,把这篇文章作为课外拓展材料,推荐给了学生,教学效果不错。再重读此书,终于把目光聚焦在李老师在文中阐述的教学理念,比照其以前的教学实例,觉得李老师在用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道路上,又迈上了新台阶。

案例描述:

李老师从自我介绍入手,介绍了他是四川人,然后与学生聊起了四川的风景名胜,其中讲到了杜甫草堂,随即出示了在杜甫草堂前摄制的一组充满春意的照片(照片为自己摄制),供学生欣赏。欣赏之余,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一张。大多数学生选中了一张河水清清,杨柳吐绿,春意盎然的照片,李老师在这张照片上打出了课题《春之怀古》。

学生齐读、教师范读、个别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其中一位大家推选出来的女生读得很不错,获得大家的一致赞赏。

在充分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读才算读懂课文?学生回答,要读懂题目,读懂主题等等。教师补充: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与朱自清的《春》比较,更喜欢哪一篇?明确前者写的是“曾经”的春天,抒发的是怀念之情。后者写的是眼下之春,抒发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写的呢?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品味语言。然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精读课文,“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集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学片段与点评
《陋室铭》“连环——顶针”提问教案设计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