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新教材中的体验课程观

“情感体验”的过程。鲁迅早年在推行文学教育时,特别说到了两个例子。一是说,人们观诵文章,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游泳既已,神质悉移”,但“大海”“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这其中讲的就是文学的倾向、情感是隐含在一切可感场景中的,读者要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得这一切。另一个例子是讲热带人没见过冰,你给他讲冰形成的原理,他仍不知冰为何物。而你拿出一块冰,“直示之”并“使之触之”,“则冰之为物,昭然在前”。“示之”、“触之”,这也就是体验。所以,鲁迅说,文学之用是“特殊之用”,文学之教是“非复常教”。
我国专家、学者在引进国外建构主义时,已经根据我国课改的国情作了选择改造。这就是针对过去的教育中学生参与太少、具体知识的接受性的学习太多的缺陷,重点提出了经验、体验、真实性(任务)。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语文课改时,也应结合自己学科的特殊性,有所强调,有所侧重。
上述体验观在第一批出现的实验教材中已相当鲜明地体现了。这里主要就阅读方面说几点看法。
选文明显加强了趣味性。人们爱看什么文章,一般是和他以往长期的生活积累、阅读体验积累所形成的经验有关。儿童的经验世界里,趣味性更强于成人。现在,新编实验课本都很重视这一点。比如苏教版初中第一册,多数篇目都能引起初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其第二册还入选了歌词,新选了《西游记》过去未选的章节,显得新鲜而有趣。人教版的初中实验本,正如程翔老师的评价文章提到的,“生动有趣”的文章多了。语文社新选的《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等科技文,更是情趣盎然。
主题法组编是重要的突破。人们日常的阅读,主要的注意力往往在作品内容。对文学作品的体验,所指向也主要是其中的情感和人物的命运。长期以来,以文体法、知识点法组编经典名文的阅读单元,主要的问题就是有悖于这种原汁原味的阅读,就在于趋向学科中心,偏离读者体验。比如《社戏》,青少年都很喜欢其中“偷豆”的情节,这里正生动表现了纯朴好客的人性。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