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也说语文科发散思维的培养

柳市  

在一次习题课上,学生被一道诗歌鉴赏题难住了。这道题先给出了莎士比亚的一首诗,接着问对这首诗的中心揭示恰当的是哪一项。答案是“宣传人文主义的博爱思想”,可很多同学却选“表现无私奉献精神”。应该说这是一道难度不大的题,因为诗意很明显体现的是博爱精神,而且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可是学生偏偏选错了。我告诉他们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而人文主义恰是在那个时期形成并发扬光大的思想体系。这时一个学生说他不了解莎士比亚;旁边的学生马上反驳,说这是历史书上的内容;另一个学生则说不容易往那儿想。三种不同的回答,引发了笔者对语文科如何培养发散思维的一点思考。
如果说一名高中生不了解莎士比亚还情有可原的话(毕竟以往的语文课本上对他涉及甚少),那么历史书上的知识居然不能迁移到语文习题上则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不会的知识可以教,可是教了不能应用却等于没教。这里面不仅暴露出学生知识面的狭窄,更体现出他们发散思维的欠缺。
简单地说,发散思维指的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发散思维在各门学科里都应用得非常广泛,但在语文科里体现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文,只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很多看似有难度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而驳杂的。既然如此,学习语文必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把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课外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知识储备库,随时准备调遣。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知识学活学精学透。一味地照搬照抄是永远也学不好语文的。
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步骤:
一、引导学生“想”。
语文科的内容决定学生必须会“想”,一个不会想的学生在语文课上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