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语文味”这个提法。要教出语文味,首先老师要有语文味。这种“味”,就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它是我们长期在文学王国中薰陶出来的敏感丰富的情思。这种情思在我们的身体内积淀,成为一种溶化在血液中的随时可以喷涌而出的激情。这种情思的核心应是爱,爱自然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爱人生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爱文本的清新隽永、沉郁顿挫,甚至爱学生的幼稚鲁莽、特立独行。立足于爱,用我们新鲜的学识、丰富的情感去解读作者,品味语言,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灵,让师生体验感情共振的高峰。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常常获得这种美的享受。
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剔除了许多陈旧落后的课文,补充了不少生动鲜活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充分利用新教材,教出语文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钻研教材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教《花未眠》一文中的详细经过和思考,录下来请方家指正。
一、设想与目标
《花未眠》是一篇新课文,和同行们探讨教学的意义较大,在选择课堂案例分析课文时,我选择了它。
这是一篇谈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随笔散文。散文讲究触发和感悟。本文作者由发现海棠花未眠而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又通过艺术作品的分析,阐发了自己的美学见解。语言含蓄,充满哲理,甚至有的地方有点晦涩,又只能用一节课时间,因此,我把了解作者的任务放在课外,让学生去查阅作者资料,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作者川端康成先生是一位敏感的内向的作者,本文既表现了他热爱美、珍惜生命的思想,又飘浮着浓浓的虚无情绪,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二)、走出作者的虚无阴影,培养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里的重难点无疑是第1点,学生是不大会受这种情绪影响的。但是,作者既然在文中谈到“要活下去”,为什么后来又自杀了呢?学生会困惑不解,这必须给学生以有益的引导。
二、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导入&nbs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