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背影”之后说“泪水”

 

 

人们在阅读名篇佳作时,常常会遭到定势或习惯思维的诱导和艺术内在规律的召唤之间的矛盾。人们在似乎细心咀嚼之中,实质上却常常被评论家或者是作家赋予作品的某些外在因素所影响,而粗心疏忽了作品本身所蕴藏着的艺术意味。这种矛盾也是艺术接受中的一个极其常见的心理现象。譬如,人们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往往只是沉醉在那“荷香月色”的氛围里,而忽视了其中潜在的“流水”世界。其实,正是因为有“流水”意象的存在,才真正构成《荷塘月色》这篇佳作构完整的形象体系,方能呈现出作者所赋予作品的那匠心独运的情感结构。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流水”这个意象,作者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写作本文的意图,即呼唤“流水”,憧憬新的生命,向往、期盼着理想中那鲜活流动的生活。

令人感叹的是,朱自清的另一名作《背影》一文,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也遭到了《荷塘月色》同样的命运。这就是人们常常把审美的双眸固守在“父亲的背影”这个意象之中。体会着“背影”那无穷的积淀意义:情感的、社会的、伦理的、血缘的和美学的等等,沉浸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阅读心理体验之中。然而当我们真正地从艺术创作助审美体验过程,从作品形象产生的真正基因出发,尤其是在思考诸如“背影”意象的生成,《背影》一文的情感线索,以及作家那匠心独运的艺术运思笑问题时。就会发现《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深藏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经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

首先,“背影”意象的生成,离不开“泪水”意象围浸透。一方面从文章字面上看,《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总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说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自己“不能簌簌地留下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或是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或是说“等他的背影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背影》公开课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走进雨果——我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新闻两则》特色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