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 ──《木兰诗》中“将军”所指之我见 |
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赵福华 |
《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南北朝民歌,以其绝唱千古的风韵,再度入选为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了使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正确理解句意,教科书在课后设置了这样一道习题──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这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看似直白的句子如何翻译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查阅一下过去的一些注释,大多解释为“将军死去了,木兰回来了”。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练习说明”中是这样翻译的,“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然后又从“互文”的角度加以说明:“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此说虽比以往有所进步,但总觉得让人难以接受,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将军……生存无几”怎样理解?谓之为“幸存者”,当是极少数吧?这是胜利之师吗?看到这样的解释,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的是敌我双方尸横遍野的电影镜头,即使是胜利的一方,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伤残士兵。于是原本诗歌整体阅读带来的欢欣和美好,一下子被蒙上了哀伤的阴影。把战争写得如此惨淡,后面所极力铺排的喜庆氛围,不是显得有点儿轻浮和残忍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不是这样,虽然阻击战以少对多,并奇迹般地大获全胜,但作为指挥员的准尉就高兴不起来,因为他领导的5个女兵都死了,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为此他常常内疚、自责。)我想,这并非诗歌的本意,而是译文对诗歌的偏离。
这两句诗有两点应当弄清:一是如何理解“死”。我认为这里的“死”并非写实的“死”,而是征战时的“出生入死”,是敌我之间“殊死”的搏杀,是写意。二是“将军”身系何人。根据民歌主旨的分析,“将军”所指代的当是木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诗句的翻译就没有了那种令人伤感的色彩,增加的是令人敬仰的壮烈与豪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