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的教学磨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由浮浅的理解、机械的践行阶段逐渐转入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求实的操作阶段。随着2019年以来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等“新课标 高考试题”的陆续推出,大家对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我省2019年秋季实施新课改,至2019年高考一轮教学结束。结合2019年黑龙江新高考卷,进一步反思、总结新课程教学,使之走上科学、高效、理想的轨道更为必要。
课改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2019年国家颁布高中课程标准 ,课改陆续展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和主要目标是,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性质,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意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1、转变语文教育的观念,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实行学分制。3、改变教学方式 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观,提倡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转变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语文学习的转变。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三年课改的实践来看,目标部分实现,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够,有的地方做得有点“过”。
1、观念的转变基本得以实现,对保守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但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理解机械,过犹不及,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学实施层面出现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突出。
2、选修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