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圆的周长

课题名称: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62~63页圆的周长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让学生思考自行车绕圆形花坛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引出圆的周长的概念。并用“绕线”“滚动”等常用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圆的周长,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的铺垫,更为下学期学习圆柱圆锥这样的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对圆的周长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关于什么是圆的周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圆作为一种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差别比较大,在本节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几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产生过程,因此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探究学习活动,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接着组织学生测量探究,初步得出结论,再验证结论,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2、围绕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高年级学生能运用已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预案(之五)
分数除法(三) 练习题
第二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