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曲技术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最原始的曲形应是散曲,而不是块曲。
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温度, 空 气湿度和水分含量情况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长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我国 几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来。例如古代的"黄子曲",米曲(尤其是红曲)。
块曲,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 其制法是将原料(如面粉)加入适 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 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汉的<< 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时代,以<<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代表, 我国的酒曲无论 从品种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块曲(包 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加;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国的 酒曲制造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
散曲和块曲不仅仅体现了曲的外观的区别,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酒曲的糖化发 酵性能的差异上。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
从制曲技术上来说,块曲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工序较长, 而且制曲过程中 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酿酒前,还必须将块状的酒曲打碎。古人为何多此一举? 其 中的道理是块曲的性能优于散曲。从原理上看,我国酒曲上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 霉菌,有的霉菌菌丝很长,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缠结,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 块状。酒曲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细菌,酵母菌,霉菌。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 对数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专家认为,酿酒性能较好的根 霉菌在块曲中能生存并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