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华名菜之味

味指五味和风味,是中华名菜之魂。

中华名菜讲究色、形、香、味、滋、养。其中味处于核心的地位。再好的东西没有味也是人所不愿吃的,再好的味老没有变化也使要吃腻的,创制中华名菜的关键技艺主要是为味服务的,因此味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鉴赏中华名菜的核心标准就是看她有没有味,味道如何,是否纯净、有无变化、组合技巧等等。

什么味是最美的呢?味美的标准是什么?一般认为自然之味是最美的,是美的标准。古人认为知味必须以淡味和本味为至味。所谓至味就是真味,是自然味,是味的基础,其他味是人为可造的,随心所欲,巧夺天工,曲意奉承,掩盖真相。原味主义派追求味的本意,追求味的真善美,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味,是最高境界的探索者。

《道德经》中写道:“五味令人口爽。”爽是伤败的意思,味多味厚,容易乱口伤胃。明代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写道:“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明代陆树声在《清暑笔谈》中写道:“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昔人偶断羞食淡饭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来几为舌本所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五味入胃,喜归本脏,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火候须知》中写道:“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侯(侯加月字旁)。”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有味者使其出,无味者使其入。”

由上可见,对味的制约、调和、选择是创制中华名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点,也是最难掌握的技巧,对味的操纵不是简单的靠各种技术手段,而是要进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古人还认为:“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这句话也是千真万确的,有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古代人三餐的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十大名厨
清朝皇家膳食的五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