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预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2、 出示动车的速度可达4千米/分钟。算一算它开2分钟会行多少千米呢?8分钟呢?40分钟呢?400分钟呢?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事物导入,亲近而自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对也比较高,而且数字简单,起点较低,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
二、观察比较,猜想规律
①4×2=8(千米)
②4×8=32(千米)
③4×40=160(千米)
④4×400=1600(千米)
1、 仔细观察我们刚才列出的这4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将发现先四人小组交流,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资源和别人共享,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现,学会探讨,学会在交流中对知识的再认识。)
2、汇报交流。
①将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②补充:为了表达的更清楚一些,往往把前面的因数称为第一个因数,后面的称为第二因数,最后的结果称为积。
(设计意图:学生在说发现时注重学生的表达,关注学生表述时的用词,在说算式之间的关系时适时引导学生注重细节,规范用词。)
③这两个算式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其它的还有吗?
(设计意图:继续追问,充分抓住学生说得欲望,在不断的说得过程中能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3、发现变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积的变化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不冒然出现规律而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后明确积的变化与因数有关,积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随后再认识因数和积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细化的认识过程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三角形内角和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新课标四下)
四下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