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拓展学生的想象,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表达的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这样一本书,读着读着,就让人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里,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在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童年的生活,以及对故乡的记忆,读起来非常动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齐读课题——  
    师:这园子里蜂子——学生读课文,出示第二段  
    (是呀,这园子真―(美、五彩缤纷、充满神秘、充满生机)  
    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13节。(感受快乐和自由。)  
   ▲师:谁来读第13自然段[出示13节]  
    读着读着,文中哪种气息扑面而来啊?(自由)  
    师:看看,你从哪儿感受到这份自由?  
    师:是啊,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啊。你愿不愿意请个同学一起来帮你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份美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请)你是一起读,还是请她读?(生:请她读。)你觉得怎么样?  
    师:还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份自由?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师:它是爬上架还是爬上房,由自己决定。黄瓜结不结果,由自己决定。玉米长多高,由自己决定。蝴蝶飞哪里去,由自己决定。这是一份多么自由的感受啊。  
   ▲师:这段话写得非常特别,看看哪个句式出现得最多?“愿意……就……&r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郑和远航》教学案例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