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词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 或背景或结语:A.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B.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荻港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
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A.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为第一部分,即"导语 "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B.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未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