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的中心,学习鲁迅先生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手法。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解读文本,深刻理会鲁迅先生通过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命运,表现对革命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1、范爱农悲剧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范爱农和鲁迅不同的人生命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所选取的中心事件。 2分析范爱农与辛亥革命的联系,揭示爱农之死的社会根源。 一、导入新课 文章写于1926年11月18日。适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南方的革命高潮正在蓬勃兴起。鲁迅先生从北平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的小阁楼上,鲁迅写下了这篇怀念亡友范爱农的散文。第二年3月,鲁迅便来到了当时革命中心的广州。 文章题目为《范爱农》,同学们在通读全文之后,结合文章内容,给本文起一个更准确更具体的题目。 范爱农之死或范爱农之死因。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在东京的客店里——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这一部分写“东京相识”。所写的主要事件有二:①徐锡麟被杀②“同乡会”争执。2、分析①(②暂不分析说明),引文如下: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作者在此用了极为细致的笔触,写徐锡麟被杀,揭露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的“凶狠残暴”。 三、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的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故乡重逢”。相同的人生境遇,“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在冰释前嫌这一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集中写了引起误会的两次摇头,可归纳为:①绣花鞋事件②让座风波。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不惜笔墨来详写这两件事,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