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培养作文中借景物以传情达意的意识;
2、了解人类与自然沟通的常见手法;
3、培养移情于景、见景生情,景情互生的诗意情怀;
二、教学重点:了解人与自然沟通的常见手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修辞和表现手法,借自然景物以传意达意。
四、教学过程:
言为心声,文学心语。我们走进自然,观赏自然,当心灵与自然产生了共振共鸣,总想把内心的情意表达出来,形诸于文字,于是成句,成段,成篇。
欧阳修曾在《蝶恋花》中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花是会“说话”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自然万物都会说“无声的语言”,所谓“格物致知”,“格”就是推究,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追本溯源,细细推究,就会发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内涵,这内涵就是他们的“语言”,也就是“格物致知”的“知”。
如果我们要把心灵与自然的共鸣表达出,这就需要途径、方法。下面我们从实例中来发现这种途径、方法。
(一)用修辞手法沟通情与景
1、用起兴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摘自《回延安》
注:作者阔别故乡XX年,再回延安时写下的作品,表达对延安的深情。
问:第一和第二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比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课堂练习:
(1)在下面横线处填上一句话,表达出本句的中心。
是一丛秋菊,也要散发芳香;是一片秋叶,也要装点大地;是一株古柏,也要撑起蓝天;是一眼古井,也要流出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