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鱼类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意在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激学导思,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引议释疑,联系生活

实际研讨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

保护

2.教学过程 说明:

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此,教师在上此课时应注意渗透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鱼类资源的利用

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的鱼类资源利用的情况在课堂上谈一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用途: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教师提出问题印发学生思考,如:鱼类的用途很广,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保护渔业资源。

(2)放录像片,我国沙尘暴由20世纪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急剧上升到90年代的23次,北方沙尘暴正以每年2490km2的速度南侵,直达河北丰宁,距北京仅70km,1998年珠江口发生的赤潮造成香港渔民损失达一亿港元,大陆渔民的损失超过4000万元,1998年9月爆发的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5.6亿元,并且由于毒素的富集作用,还发生了摄食被藻毒污染的贝类,而致人死亡的事件。通过以上录像让学生分析发生赤潮的原因。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广开思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鱼类资源的紧迫性、重要性。

(3)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市场上为什么出现鱼类的品种在减少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生物教案-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开花与结果